开端。
开端。
高中课本上有的一段,也许是调侃黑格尔的哲学,说他是密涅瓦的猫头鹰:猫头鹰在傍晚起飞掠过草原,便可知道白天发生的一切。但,人类、哲学从来都是这样,也只能在傍晚起飞,在一切结束之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咳咳,由于我水平有限,就不卖弄了,这一块我会列出一堆我看过的,喜欢的小故事。
火
我还是喜欢把这个放第一个。 从高中的一篇作文开始。有关从“火”的使用到审美与实用。
简单点,你不能指望一堆原始人明白火能驱赶野兽、能烤熟食物帮助杀菌、更好消化、能取暖御寒、能bulabulabula…在清楚明白的这一串科学道理之后才去主动地去找“火”这种玩意;它们当初可能真的就是脑子一抽突然觉得好看好玩才跟火发生了关系,才发现了之后的火的那一系列作用。
其中所谓的实用与科学道理并非火被发现、利用的原因与“开端”,相反那些科学道理是一切结束之后才被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例子中有一种矛盾极为明显,过去本身并不能理解过去,过去只在未来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而过去那些无意识发生的事,那一系列的偶然,会被未来理解为必然。
塞翁失马
那个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件事情发生时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只有放在当下,甚至放在未来时才具有意义。捡到马,从马上摔下,免于兵役,一件事的好坏甚至会因当下所遇完全反转,随着未来不断震荡、滑动。
历史
还有句,历史是回溯性建构的。不只在庸俗的“胜者书写历史”上,更是,现在、当下的我们想要一个怎么的未来,就需要有一种、建构起怎样的历史。在这个角度上,过去被现在更改,过去被未来决定。
任何能称作历史的东西都具有那样主观性的一面,没有主观性的那一面,那所有都不过是一盘无意义的散沙。在所谓“客观”的审视下,一切都会化为一堆没有意义的碎片,只有将主观注入进去,将未来引入到这些东西中,碎片才有被整合的可能,散沙才能被构筑成一种历史。
中二与创伤
再然后,一些比较近的,有关中二病和网抑云的青年。他们无疑是以某种方式把一切整合了起来的,以一种重大、创伤、痛苦的方式。那些事情在一开始对那样一个小孩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只有在当下,当自己需要以一种方式结构起自己,需要改变时,或者“长大”时,过去的那些回忆才被征召起来被赋予意义。如果过去是安适幸福没有痛苦的,那对自己的改变、整合就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
创伤痛苦之所以成为创伤痛苦,并非当时发生了什么,而是现在的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相似的有一句猛兽受伤时可以毫不在意,被安抚时才会落泪什么的。
小孩:感觉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_哔哩哔哩_bilibili
意义是回溯性建构的。
叙事时,在我小时候听爸妈讲他们之前,小时的故事时,他们那些记忆的碎片似乎以一种方式连结、聚合在了一起,仿佛儿时的那些事在一件又一件的暗示着什么。在网络上,相似的网抑云,沙雕网友的吐露心声,尤其是“重大”“创伤性”事件时...
而在性少数尤其跨性别的有关性别的记忆、叙事中...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是儿时的那些行为真的意味着什么吗?还是当下的自己为了当下而对过去的回溯性建构。
曾有段时间我强烈的制止自己进行这样,对过去赋予意义的行为,认为那些是误读,带着“意义”去阅读过去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什么的...
但如果放弃“意义”,放弃以这种方式建构自己,那过去的所有就都是一盘散沙了,虽然它们本就只是一个个没有意义的、荒谬的碎片,但除了这些能拿到手的还有什么呢...
放弃这样的整合、不回溯性的建构,而去期望着有什么“真实”“客观”的一面存在...不值得。或者说追求“无限”、“完满”是不值得的,那样的东西是“永恒”的,同时也是僵死的、无力的;人本就是在逼仄中出现,注定回不到那平静完满的原初,回到了...也许死亡就是那种回归吧...总之这种有限性才是结构起一切,能让事情发生改变的,能割裂开辟那所谓无限的东西。
就像我现在读的那些书,有些句子会引起我的回忆,也许是一个场景,也许是小时的一小段思考...它们原本什么都不是,但现在却突然被整合、征召了起来,突然有了“意义”。其中一定有曲解、误读,曲解的可能是当下的文本也可能是自己的记忆,但是看书的时候这些可能是最容易吸收,最能引起自己思想的改观,最能“爽”的地方。再,不管是书的内容还是过去的记忆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对这些材料做出了整合的自己。
“真相”什么的,大概根本就不重要,偏见、有限性才是有力量的、结构起社会的东西。如果真要有什么考量在其中的话,那就是,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那个锚定点,试着看看那些“意义”会把自己引向什么地方吧。
我扔掉太多了...但是不扔掉可能我也不知道拿着这些“垃圾”的“意义”;不扔掉过,也没法拿起现在这些更有力量的,能让我更坚定的拿起原来那些“垃圾”的“新垃圾”。也许在这里,意识形态才刚刚开始建成。
往前看总是迷茫,好像什么都没有。回头看...走过的路上好像都是,布满着引路的光标。然而回头看,是为了向前走,也许迷茫永远都没法完全消除,但自己如何回看,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如何自己会如何向前走。甚至可以反过来————自己想要如何朝前走,就要学会怎么回头看。
这里青少年对自己童年的建构,像极了民族主义爆发;民族与民族主义并不是向来就有,法国大革命革出了法兰西,十四年抗战抗出了中华民族,只不过...
错误出真知
首先想到的是,有些情况并不是神话瞎写的偶然,而是所有人都没法避免的,比如我说“别想兔子耳朵”,人看到这句话后脑子必须想过了“兔子耳朵”才能知道对方不想让你想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错误出真知2
上面这个例子放大些就是亚当夏娃吃苹果。吃苹果会堕落,但是在此之前,在亚当夏娃通过苹果获得了智慧之前,他们根本不会清楚为什么不能吃苹果,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堕落,对这整个体系的理解、维护、遵从以及建构必须通过违反、堕落才得以可能。
错误出真知3
高中物理老师教电学实验时的事,与其他的题目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类题并不是一步步按部就班的推导就能完事的——选哪个器材,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要测什么数据...题目给出的可能性太多,同时对与错也不可能在尝试之前就一眼看出来。所以,就必须按照一个设计先走下去,即使是错的,这种错误也只能在进行的进一步计算中才能被发现。
错误出真知4
罗莎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夺权是否过早”的论述。无产阶级只能一次次“过早”的夺权,只有在这一次次错误与失败中才可能诞生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权;而在这之前,每一次夺权都必定是“过早”的,能让时机成熟的不是静静等待“客观条件”去转变,而恰恰就是一次次“过早”的夺权。
弯路1
齐大爷:“那天真抱歉,我不是故意的。”
XXX:“哦~我知道你不是那个意思,你不用道歉。”
齐大爷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哦,不用道歉,那我收回我的道歉好了”——道歉是必要的,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回溯性地看,它似乎是多余的。
弯路2
工作经验。
所以,弯路,任何时候都要走,不走不行。(不是。
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里,两个,一个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主要是另一个,小马在过河前,搞不清楚能不能过,只有过了才知道...